宁夏吴忠市残联坚持行胜于言 用爱书写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温暖答卷
- 日期:2024-09-04
- 来源: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

近年来,吴忠市残联立足保持和增强残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眼补齐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弱项和关爱服务短板,促进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通过党建引领、试点先行,整合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以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小积分”带动乡风向上向善、残疾人自强自立“大文明”,“积分制”的引入,充分激发了残疾人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有效发挥了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润心泽行、成风化人的积极作用。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高站位谋划部署。市残联将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精心谋划、高位推进,健全贯通市、县、乡、村四级工作网络,形成了由市残联主要领导挂帅,各级残联领导、干部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组成的工作专班,结合调研、入户访视等契机,常态化督促指导,推动工作责任压紧压实、试点建设见行见效。同时,将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列为全市残联系统联席会议常设议题,通过召开全市残联系统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推进会、组织现场观摩、开展交流研讨等方式,推广典型经验、推动互促共进,高标准建成了10个覆盖村、社区、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基层联系点,各试点单位成立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残协主席任组长,网格员、党员群众代表、残协委员为成员的扶残助残积分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积分制管理审议小组,负责对积分制的制定、落实、监督指导,对实施细则进行审核认定,确保“积分制”有人抓、有人干、有安排、有落实。
二是坚持分类实施,强化制度保障,多模式探索创新。市残联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作用,尊重、支持基层组织把扶残助残工作同现有乡风文明实践工作联系起来,以推动志愿服务资源向残疾人适度倾斜为目标,实施管理制度的创造性融合和创新性重构,各联系点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完善、升级积分管理和物品兑换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将康复、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等扶残助残工作同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有机融合,探索出“积分杠杆”“币物结合”“积分超市八有”“爱心积分存折”“网上积分+线下兑换”等一批符合社情民意的鲜活样板。市残联在基层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出台了《吴忠市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为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方案》坚持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残疾人适度倾斜的原则贯穿始终。例如,鼓励各村(社区)做好赚积分的“加法”和兑积分的“减法”,充分发挥“以积分换奖励,以积分促治理”的激励作用。在记录积分时,对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残疾人和为残疾人提供服务项目的健全人,适当提高积分分值,在兑换物品扣除积分时,再帮残疾人打个“折扣”,通过暖心的“一加一减”,让残疾人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好激发残疾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的内生动力。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余桥村借助“云乡村APP”,将“网上积分+线下兑换”相结合,把残疾人各方面实际需求纳入扶残助残乡风文明积分范围,对乡村振兴、关爱帮扶等13个项目进行积分量化,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村民记录相应分值,其中,对参与活动的残疾人记录1.5倍分值。同时,为了满足村民的个性化需求,余桥村把积分超市搬到了村口的百货超市,村民凭借积分卡可以换购各类生活用品,“积分制”的引入,将无形的扶残助残理念转化成看得见的积分、摸得着的生活用品,极大提升了村民参与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利通区尚之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激励币、奋斗币、感恩币、励志币、幸福币、鼓励币6种“积分币”形式,以兑换物品的激励方式,给予参与者精神鼓励或兑换物质奖励。同时,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文明实践积分兑换行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资源回收、助残行动”倡议书,旨在促进各单位、企业都能成为扶残助残的积极传播者和努力践行者。目前,有80家行政事业单位参与再生资源垃圾回收积分兑换,再生资源回收5000公斤,兑换价值9540元,解决16名残疾人急难愁盼的就业问题。今年32岁的马飞,是利通区尚之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按照“结对帮扶”模式,她与一户多残的马女士一家结成了帮扶对子。马女士一家行动不便,原来收快递、购买药品和生活用品十分困难,马飞的出现,让马女士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马飞说:“他们一家都有残疾,我帮他们买个菜、带个东西是举手之劳,中心还会给我计算积分、兑换物品,我觉得做这些小事,虽然忙一点、累一点,但很有意义”。全市各试点自建立以来,已有1317人参与扶残助残“积分制”活动,受理积分兑换1255人,兑换金额71624元,“积分制”的引入,充分激发了残疾人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取得了阶段性积极成效。
三是坚持试点先行,强化资源统筹,多举措增添动能。积极指导各县(市、区)残联整合有效资源,统筹利用民政、工会、妇联等部门打造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和职工活动场地,高效建设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基层阵地。青铜峡市裕民街道南苑社区统筹场地资源,建设了集康复室、文化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爱心饭桌、便民驿站、辅助器具借用点和美丽工坊等功能于一体的“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定期组织开展职业培训、结对帮扶、春风送岗、直播带货等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青铜峡市残联积极牵线搭桥,引入青峡绣女在社区打造美丽工坊,常态化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订单式”编织,有效拓宽了残疾人就业增收渠道,帮助38名残疾人和200多名健全人实现了在家门口“灵活就业”。例如:南苑社区居民王佳每天都会到社区手工室制作手工编织作品,她说:“在这里工作不但可以挣到计件手工费,还能得到一定的积分,第一季度用积攒的500分兑换了一提卫生纸、一桶醋和两桶洗衣液,第二季度又兑换了大米和面粉,剩下的积分先不兑,继续攒着兑换更大的物品”,王佳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同时,全市各级残联组织积极探索“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资金筹措模式,千方百计筹措活动资金和活动物品,各联系点自建成以来,已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奖补资金16.6万元、社会捐赠11万元,并通过村集体分红等方式,自筹资金12.3万元,为“积分制”的可持续运行注入了强劲动力,确保联系点大门常开、活动常办、群众常来。盐池县残联积极协调国网宁东供电公司,定向支持花马池镇冒寨子村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系点,该公司每年向冒寨子村投入资金10万元,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运行。
四是坚持典型引领,强化宣传引导,全方位发挥效能。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巧妙借力、乘势发力,不断强化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全区“阳光助残·情暖塞上”志愿服务项目授旗仪式、发布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倡议书等方式,把各种普惠、特惠政策更广泛地融合到扶残助残活动中、更直接地集中到造福残疾人上来。积极指导基层联系点通过楼宇广告、乡村大喇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把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内容有机嵌入各类积分超市、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广大残疾人和村(居)民知晓、了解扶残助残积分制的意义、目标及兑换程序,有效提高了活动的参与度、扩大了覆盖面、丰富了受众人群。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